熊丙奇:从“大学生活剥父母”事件中该反思什么

发布时间:2014-08-01 14:09:13 中国汽车网

 

  “河南教师活剥父母”,“大学生活剥父母”,“本科生活剥父母”。这是20日同一新闻的三个夺人的标题,也引起网络热议。一看这样的标题,你会认为是现任教师、在校大学生做出了这骇人的事。

  但事实却非如此。据网友爆料,事件的当事人,早已大学毕业,曾当过大学老师,后被开除,做生意赔了钱,如今无业。简单地说,把“教师”和“大学生”凸显在标题上,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活自己,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那么,这样的悲剧其实不会发生。 这才是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反思的。教育要把每个受教育者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合格的公民作为基本宗旨,而不是改变教育者的“身份”。立足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会首先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这样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才与接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而我国目前以升学、转变受教育者身份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受教育者只完成升学的过程,教育对他们来说也只派升学之用。这可以解释为何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9%,高等教育早已大众化,可社会文明、道德水准却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类似的做法,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十分普遍,比如某个40岁的妇女自杀,标题是“名校女博士自杀”——这名女士确实是这所学校的博士毕业,但她自杀时的身份早已不是在校博士生。这种报道,有消费名校和博士头衔之嫌,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严重问题,重人的身份,而忽视个体本身。这也是类似事件的根源所在。

  不少人在感叹,为何读了大学,当过教师,还会做出这等事来?某种程度说,这就是“身份教育”的结果。我国学校教育承担的一大功能,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身份”,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一直有“等级”,“好学校+高分学生”是基本的“优生”标准。而那种能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名牌大学,获得名校身份的学校,被认为是最好的学校。

  在这种“身份教育”模式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是学生外在的身份——获得怎样的学历,毕业于怎样的学校,却忽视了对其本人能力和素质的观察。包括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也奉行“名校+高学历”的标准,发展到现在,不少教育、科研机构已流行“3个985”选才(要求被录用者985本科、985硕士、985博士)。于是,有“知识无文化”,“有学历无教养”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对于博士、研究生出现问题,大家表现得很错愕。这其实不值得错愕,而是由大家的“身份识人”造就的。

  “河南教师活剥父母”,“大学生活剥父母”,“本科生活剥父母”。这是20日同一新闻的三个夺人的标题,也引起网络热议。一看这样的标题,你会认为是现任教师、在校大学生做出了这骇人的事。 但事实却非如此。据网友爆料,事件的当事人,早已大学毕业,曾当过大学老师,后被开除,做生意赔了钱,如今无业。简单地说,把“教师”和“大学生”凸显在标题上,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类似的做法,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十分普遍,比如某个40岁的妇女自杀,标题是“名校女博士自杀”——这名女士确实是这所学校的博士毕业,但她自杀时的身份早已不是在校博士生。

  这种报道,有消费名校和博士头衔之嫌,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严重问题,重人的身份,而忽视个体本身。这也是类似事件的根源所在。 不少人在感叹,为何读了大学,当过教师,还会做出这等事来?某种程度说,这就是“身份教育”的结果。我国学校教育承担的一大功能,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身份”,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一直有“等级”,“好学校+高分学生”是基本的“优生”标准。而那种能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名牌大学,获得名校身份的学校,被认为是最好的学校。

  在这种“身份教育”模式中,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据报道,这名青年男子持刀将其母亲捅成重伤,更用刀子将妈妈的头皮整个一块剥掉,而在这之前,他已经把父亲砍伤。需要追问的是,在他砍伤父亲后,为何母亲不报警?有人会说,这是出于母爱。而恰是这种纵容的爱,造成了悲剧。我国很多家庭父母,为了让子女能考上好的学校,把所有的家庭责任全部揽下,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承担一点家庭建设责任,结果是孩子可能考上大学,却连基本的责任心、孝敬心也没有,这样的人就是大学毕业,由于没有责任心,自食其力养活自己都难,也不会对父母孝敬——父母们也在品尝自己不成功家教的苦果。周某就是其中的极端事例。如果一个公民,懂得成人后要自食其力,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那么,这样的悲剧其实不会发生。

  这才是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反思的。教育要把每个受教育者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合格的公民作为基本宗旨,而不是改变教育者的“身份”。立足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会首先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这样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才与接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而我国目前以升学、转变受教育者身份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受教育者只完成升学的过程,教育对他们来说也只派升学之用。这可以解释为何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9%,高等教育早已大众化,可社会文明、道德水准却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