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元市民化投入考验河南财力

发布时间:2014-08-01 14:13:27 中国汽车网

 

  未来六年,人口大省河南欲推动千万农村人口落户城市,为此投入的各方面保障成本将以万亿元计。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户籍改革大幕开启,河南也在推动城镇化率的提升。更多城镇常住人口的转化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官方智库给出上述万亿元投入估算的同时也表示“压力山大”。

  1.6万亿元账本

  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争取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近日,在一份由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这个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口大省,做出了上述承诺。

  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的城镇常住人口为4123万人,城镇化率为43.8%,低于全国53.7%的水平。

  河南省要在接下来的6年内为这些即将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提供一个城市居民应该享受的教育、医疗乃至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这笔费用会有多少?

  今年早些时候,在一份由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社会发展蓝皮书(2014)》(下称“蓝皮书”)中,对这笔费用进行了粗略的估算。蓝皮书以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近44%的城镇化率、户籍人口26.6%的城镇化率测算称,以44%减去26.6%,意味着目前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中,有将近1635万为农民身份的市民,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如果要把这些农民转化为市民,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实现一个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需要投入10万~20万元,以1600万流动人口计算,至少需要投入1.6万亿元。

  “这与我省城市的承受力、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匹配。”蓝皮书说,河南省现有的城镇化配套体制正面临极大考验。

  八项成本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的专业人士徐红芬给出了更详细的答案,徐红芬基于2012年的有关数据,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逐项测算出了一份更详细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徐红芬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为两项:公共成本与个人成本。

  顾名思义,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意味着一个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政府公共财政需要投入的建设与运营成本,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城镇公共管理成本、社会保障成本、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和保障性住房成本等五项。

  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则包括个人住房成本、个人保险支出成本和城市生活成本等三项内容。

  通过上述测算,徐红芬认为,如果按照郑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即2012年郑州市基础设施投资772.1亿元、2012年郑州市公共管理成本227.7亿元计算,政府平均需要为每名农民市民化投入的成本分别为12899元和3424元,再加上需要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成本43217元(包括社会养老保险成本21571元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成本21646元)、随迁子女教育成本354元以及保障性住房成本2484元,政府需要为一个农民市民化投入的最低成本为6万余元。

  来自河南省的一名村官还曾以家乡的物价水平作为样本,计算出基础服务均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10万元,这其中包括需要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占据总金额2/3的社保成本,以及剩余的包括基础设施改造、保障房建设以及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的成本。

  以上述数据估算,即便按照一个农民市民化最低需要的公共成本6万元计算,河南省想要在未来6年完成1100万新增农村人口转移的目标,也需要投入6600亿元的资金。

  “新市民不会带来财政负担”

  已经意识到资金缺口的河南省,开始拓展城镇化融资途径,包括探索运用国家开发性金融举措支持新型城镇化、鼓励全省财政系统推广运用公私合营(PPP)融资模式以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

  今年7月15日,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主承销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下交通工程(东广场)项目收益票据成功发行。《河南日报》称,该项目是人民银行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探索推出类“市政债”产品的全国首单创新试点,注册金额12亿元,首期发行5亿元,期限15年。

  上述报道表示,这一全国首单项目收益票据的试点放在了地处中部、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的河南,对于发挥项目收益票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有较强的导向意义和示范效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即便政府确实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推进城镇化,但相对于这些“新市民”为城市作出的贡献,政府的投入仍然是值得的。

  “‘新市民’不会带来财政负担,涉及教育、住房方面的问题,政府完全可以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其他公共投入如水电等方面,也可以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王永苏说。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